【教育部简报】聚焦人才培养 坚守办学初心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推进“双一流”建设

作者: 时间:2020-02-28 点击数:

汇聚教学合力,引导教师重视教学。完善以教学为中心的制度体系,引导教师热爱教学、倾心教学。清华大学鼓励引导长聘教授投入教育教学工作,要求教研系列教师至少将40%的工作量用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,至少5%用于课外的学生指导工作。华东理工大学制定《教学名师培育团队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》,促进教学名师培育团队建设与管理工作规范化、专业化。江南大学制定学校岗位设置与教学团队管理办法,建立“学科—教学责任教授—团队”的运行架构,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。加大教学奖励力度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中国人民大学制定本科教学奖励体系,武汉大学组织“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”“优秀教学业绩奖”评选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“金牌教师”奖励办法,鼓励教师在教书育人、教学改革与建设等方面贡献力量。推进考核和聘任制度改革,提高吸引人才、汇聚人才、培育人才的能力。北京师范大学针对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、社会公益研究和实验技术、政策研究等科研活动类型制定分类评价标准。华东师范大学分人文社科类、理工类、艺体类,按人、财、物三大板块设置投入指标,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师资队伍建设、国际交流合作四方面开展年度考核。兰州大学、暨南大学、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教师准聘(预聘)长聘相结合的聘用机制,实现教师聘用动态优化管理。

坚持“以本为本”,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。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,深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。北京大学支持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修课程,学部内自由转专业,自主设计主修和辅修专业,支持跨学科项目、交叉项目建设。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人文科学试验班、理科试验班、社会科学试验班(管理学科类)和经济学类4个跨院系大类招生专业,录取后,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和专业兴趣选择到相应学院进行学习,一年后自主选择分流专业,最大限度赋予学生选择权。中国传媒大学推进本科“四个一批”专业建设,对专业进行关停并转、规划设计、重点建设和升级改造。南京师范大学开设“李旭旦实验班”和“陶行知实验班”,探索小班化跨学科人才培养。复旦大学试点实施“本科荣誉项目”,以建设高挑战度荣誉课程和高标准科研实践平台为抓手,探索新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,促进科教融合。优化课程体系,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共开发建设97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,占总数的75%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“百优课程计划”,推进课程全生命周期管理。南京大学实施“课堂革命”,以“十百千”优质课程为引领,共立项新生研讨课199门、通识教育课156门,培育建设精品教材90余部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,鼓励学生参加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。上海财经大学通过课程教材、实验实训平台、研究平台、孵化平台、创新工作坊以及师资导师队伍等方面工作,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。苏州大学立项建设14门创新创业类课程,引进部分校外在线相关课程,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。

精准对接需求,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。积极对接国家、社会、行业现实需求,提高产学研协同能力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胜任能力。上海交通大学通过企业导师指导、产学研项目合作等方式,针对行业需求精准“定制”培养所需的技术领军人才。南京理工大学在无锡和宁波建成联合培养博士工作站,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及高端人才联合培养。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,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。2018年共增加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4285人,总数达6720人,占博士招生总规模的7.2%。深化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,浙江大学全面实施博士生招生“申请—考核”制度,开展“博士研究生学术新星培养计划”。苏州大学以博士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,建立“博士研究生预备生”制度,成立“交叉创新研究生院”。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,厦门大学实施“南强优秀博士生培育计划”,建立全过程的博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。南京大学以院系学科特色化的实践为基础,构建以一体化、特色化、内涵型为特征的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。

优化评价机制,重视“过程”“结果”相结合。加强教育教学质量评估,将学生职业发展状况作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。南开大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,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、培养过程、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。天津大学积极推进复合式课程考核方式,加大课堂平时成绩比例,注重考核学生大作业、小论文、报告等环节的表现以及学生课堂之外自主学习的成果。北京交通大学建设评学课程评估系统,探索课程评价以评教为主转变为以评学为主。中国政法大学组织毕业生职业发展中期问卷调查活动,对毕业5—10年的毕业生开展问卷调研,了解学生发展状况,收集教学培养反馈,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。

Copyright©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. 山东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版权所有